“孩子上托管班,我学唱歌,‘娘家人’的关怀无微不至、贯穿始终。”职工李艳说。这是榆林市总工会以职工需求为导向、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榆林市总工会聚焦职工急难愁盼问题,以精准服务为抓手,打造了一系列有温度、有实效的“工”字品牌,推动服务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让“娘家人”的温暖直达职工心田。
“小托管”成就“大幸福”
“托管班安全可靠,课程丰富,孩子在这里,我放心!”这句话,道出了许多职工的共同感受。这份放心,来自市总工会“一定让孩子快乐、让职工满意”的决心。
宗旨既定,榆林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将托管纳入重点服务内容,以“托得起、管得好、服务优”为目标,创新推出多元服务模式、整合多方资源,为职工子女打造安全、普惠的爱心托管班,实现“托、管、教”一体化。
各区县、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将“执行力”化于心、笃于行——
榆阳区总工会实现托管对象覆盖辖区所属行政企事业单位所有职工子女、覆盖职工全天工作时间;清涧县总工会为困难职工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提供专属服务;陕西延长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工会采用“学业辅导+素质拓展”双轨模式,创新开展各类户外活动……
同时,构建“培训+竞赛+服务”体系,推动全市托育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对内,开展育婴师、保育员岗前及技能培训13期共680人,举办托育职业技能竞赛;对外,组织团队在省级赛事中斩获多项荣誉。
截至目前,全市托管服务已覆盖3952人,托育服务惠及263人。其中,星元医院职工子女托育家园获评“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
非遗培训丰富职工生活
今年9月,榆林市“匠心传薪火非遗耀驼城”职工非遗传承公益培训班正式开课。这场为期四个月的文化盛宴,让陕北民歌、秧歌、腰鼓等非遗技艺走进职工生活。
“不仅得到了专业指导,还结识了朋友。”民歌班学员马明文说,非遗培训班提供了一个学习进步的平台,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疲惫,生活也变得更充实。
让职工有所学、有所求、有所乐,享受陕北非遗盛宴,这是市总工会开办培训班的初心。
为确保培训质量,市总工会深入调研职工需求,遴选专业实力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榆阳区陕北民歌非遗传习所作为承办机构,开设了陕北民歌、秧歌、腰鼓、戏曲、合唱及二胡演奏六门深受职工欢迎的课程,确保内容既经典,又易于入门。
每晚7点,培训班灯火渐次亮起。民歌班传出高亢嘹亮的歌声、腰鼓的节奏急促而铿锵……市总工会考虑到职工工作实际,培训安排在晚间时段,践行“职工下班、课程上线”的服务理念。
“授课老师均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市总工会相关工作人员说,要让非遗技艺在职工手中“火”起来、传下去,成为培育职工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的生动载体。
“轻骑兵”巡演上门
9月11日,文艺轻骑兵开着演出车、带着各种乐器,走进榆林隆基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为基层职工献上精彩纷呈的演出。“既能看节目,又能学法律知识,这样的活动很实用。”现场职工说。
为深入贯彻落实“暖心服务+法治宣传”百日行动部署,市总工会以“文艺+法治”融合服务模式,开展“文艺轻骑兵基层行”与“一法一办法”法治宣传系列活动,推动文化服务与法律普及直达企业、深入职工。舞蹈、非遗说书等节目点燃现场氛围,工作人员同步发放宣传册,律师现场答疑,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及相关实施办法,引导职工学法懂法用法。
今年以来,市总工会已组织多场基层慰问演出,一场场接地气、有温度的活动,丰富了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传递了工会对职工群体的深切关怀,为丰富基层文化生态、凝聚职工力量写下了生动注脚。
榆林市总工会将不断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水平,让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据《陕西工人报》
转载请注明: 陕西省总工会 » 榆林市总工会精准服务让“娘家人”的温暖直达职工心田